郝滨,郝滨讲师,郝滨联系方式,郝滨培训师-【讲师网】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郝滨:催眠的起源
2016-01-20 7376

催眠的起源和发展

催眠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心理调整技术,其历史十分悠久,在古代有很多关于类似催眠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希腊、埃及、中国、印度、波斯等国家的古代文化中,随着不断地考古发现还有可能更加的久远。催眠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时期里,大致可以分为神学时代、流体力学时代和心理生理时代三个时期。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神学的工具

在十五世纪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是用神鬼怪力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同时也借助自身或者外界的力量来治疗某些疾病。例如古希腊和古埃及的人们认为,当人们处于恍惚状态时,有助于神灵的力量进入人体驱除邪恶的能量,这样就可以使人们的疾病痊愈。所以古希腊和古埃及都有诱导人们做梦来祛除疾病的场所,被成为催梦殿堂。这里的施术者使用焚香、斋戒、祈祷、吟诵等某些类似于催眠诱导的方法,来使人们进入到睡眠状态或者一种似睡非睡的恍惚状态。受术者或者是在睡眠状态下接受症状消失的暗示;或者在醒来后把梦境或者恍惚状态下看到的图像报告给施术者,以求得到施术者的诠释并且提示解除病痛的方法,这些形式都可以被看作是催眠术的雏形。还有寺庙的僧侣或者教堂的神甫等进行讲道、说法、告解等,运用的暗示现象,都有类似于催眠的作用,这就是催眠的神学时代。在中南美洲也有一些土著通过集体的祭祀、跳舞、唱歌等称为“凝心术”,的方法进入到精神恍惚的状态,从而获得神灵的指引以便获得康宁的方式也与催眠有相似之处。

在中国,可以说“催眠”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代的如“祝由课”,采用宗教中的诸如摇铃、念咒等一些仪式,把人引入恍惚状态。又如民间的“跳大神”通过夸张的动作或者唱词,把人们搞得出神,等都含有类似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是用来行骗的,或是一种迷信活动。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医生手中的磁棒

15世纪后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把对神鬼怪力的迷信,转而认为是“天体运行”对人体体液的影响,认为整个宇宙间充满“磁气”,星球与星球之间,星球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通过“磁气”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意志通过“磁气”可以启动他人的意志,甚至具有超远距离支配他人、他物的神秘能量。就在这个时期瑞士物理学家帕拉赛尔苏斯(1493—1541)医生首创磁石说,后来他和范·赫尔蒙特(1577—1644)等人都曾经先后醉心于研究“磁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且试图运用“磁气”来诊治疾病。催眠的发展由此进入到流体力学时代,这也可以看作是催眠的科学萌芽时期。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到了十八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催眠迎来了一个魅力超群的人物——维也纳医生弗兰兹·麦思默(1734—1815)。他聪慧好学,少年时学习神学、哲学、法律等各方面知识,并且在三十二岁的时候以一篇名为《行星对人体的影响》的论文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文中他继承了瑞士医生帕拉史密斯(1493—1541)的说法认为行星能通过磁力的作用影响人类,而所有的磁石对人体都有作用,提出了行星对治疗影响的可能性。后来,他又完善了“动物磁气说”,他认为动物体内分布一种“动物磁气”,这种“磁气”分布的均衡程度可以影响动物的健康水平,人类也不例外。依据这个理论,他开始了职业生涯,典型做法是藉由治疗者的手部接触,使磁气流入受治疗者的体内,调整磁流,而治疗疾病,这套程序被称为麦思默催眠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弗兰兹·麦思默太成功了,他可以轻易的引导人们进入到催眠状态并且使之痊愈。可是他的成功却受到了医生同行的排斥,有些是因为他的疗法缺乏科学性,有些是因为嫉妒。在给维也纳女皇玛丽亚·特丽莎的学生治疗失明时,弗兰兹·麦思默遇到了阻碍,病人的家属为了得到女皇的抚恤金而使已经被他治愈的患者再度失明,并且拒绝他的再次医治,他因此被称为骗子,不得不离开维也纳来到巴黎。他在法国巴黎经常身穿丝袍,以手或磁棒接触患者的身体,并且念念有词,通过这种方式,病人的治愈率非常高,连当时的法国王后玛丽也热衷于此。178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任命了法国科学院中的一个由科学家与医生组成的委员会,负责调查麦思默疗法的真相。委员会在报告中否定了的弗兰兹·麦思默“动物磁力说”,他们报告了几列他治疗失败的例子,却不提他的成功,并且宣布他为“骗子”,吊销了他的行医执照。弗兰兹·麦思默的声名自此一落千丈,后来他移居到瑞士,在那里过着简朴的生活,也经常为一些平民治病,于1815年3月5日逝世于米尔伯格。弗兰兹·麦思默一生坎坷,虽然他从未证实他的治疗方法的科学性,但他确实在催眠历史上占有先驱者的重要地位。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进入科学时期

18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催眠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英国曼彻斯特的外科医生詹姆斯·布雷德(1795—1860)是催眠发展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他在观看瑞士医生拉丰坦思的催眠表演时,先用挑剔的、蔑视的态度想从中找出欺诈骗局,结果未发现有任何破绽,病人却被奇迹般的治愈了。从那以后他也以极大的热情开始应用和研究这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生理现象,催眠的发展迎来了心理生理时代。后来,詹姆斯·布雷德开始了对催眠应用的研究,并且预见到催眠麻醉在外科手术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詹姆斯·布雷德经常用长时间凝视水晶球的方法来操作催眠,他利用催眠能改变人的感觉敏感度的特性,于1841年开始用催眠来麻醉、镇痛。詹姆斯·布雷德可谓运用严谨的实验研究催眠的导师。他在《神经催眠学》一书中开始提出了眼神经疲劳学说,消除了包围着催眠的神秘气氛,并藉由希腊文hypnos(睡眠)创造了催眠术(Hypnotism)与催眠(Hypnosis)等术语。詹姆斯·布雷德认为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而这种使人进入清醒和睡眠之间的状态的方法就是催眠术。虽然他也受到过一些医疗人士的批评,但是他还是成功的促进了医学界对催眠的进一步接受。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法国医生安布罗斯·奥古斯特·里保尔特(1823—1904)是首先在工作中,把言语催眠暗示和詹姆斯·布雷德所提倡的长时间凝视结合起来使用的重要人物。他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催眠的引导手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布罗斯·奥古斯特于·里保尔特于1886年出版了《催眠》一书。据传闻这本书出版多年无人问津,后来仅售出了一本,而购书者就是希波雷特·伯恩海姆。他通过对《催眠》一书的阅读,开始了对催眠的科学研究,最终成为了催眠发展史上另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里保尔特的成果和英国医生布雷德的成果无论对心理学史还是对医学史都具有其独特意义,从此催眠治疗不仅是治疗某种疾病的新方法,而且也标志着精神疗法的开始。

法国解剖学及神经学专家吉恩·夏科特(1825—1893)于1878 年主办学术大会,主张催眠是一门真实的学说,并且热心推动磁场理论的催眠科学研究,夏科特的主张在全欧洲造成轰动,被称为“巴黎学派”。

分歧与争论有时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生在法国的一场论战使得催眠更加广范地为科学界所关注。南锡医学院教授希波莱特·伯恩海姆(1837—1919)认为催眠现象并不涉及体力与生理作用,而是由暗示引起的一种心理上的刺激与反应组合,着重强调了催眠过程中的心理特性。巴黎的萨而皮特里大学的神经系主任吉恩·夏科特(1825—1893)则认为催眠是类似歇斯底里的病理现象,只有歇斯底里病人才会引导出来催眠的状态,在状态中他们的歇斯底里病患会显现出类癫痫的现象。因此他坚持认为催眠是病理现象,正常人不可能被催眠的。他还认为催眠是器质性现象,可以单纯用身体刺激的方法诱导出来。以希波莱特·伯恩海姆和安布罗斯·奥古斯特·里保尔特为代表的“南锡学派”和以吉恩·夏科特为代表的“巴黎学派”,在对催眠的认识上有许多的分歧,长期以来争论不休。1884年希波莱特·伯恩海姆出版了《催眠暗示》一书,科学的证明了暗示原理是催眠的重要因素,因此无论精神病患者或者正常人都以可进入催眠状态。在“南锡学派”大量的研究结果面前吉恩·夏科特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夏科特的看法虽然是错误的,但是他的研究却协助了催眠,使它成为医学界接受的、合法的研究范围。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皮埃尔·让内(1859—1947)于1889 年应吉恩·夏科特的邀请来他的神经学实验室工作,并于1890年成为实验室主任。在让内的指导下,该实验室工作的重点从神经病学开始转向心理学。在对催眠研究的基础上,是他提出了分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神经学家莫顿·普林斯(1854—1929)于1879年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在赴欧洲学习期间,受到里保尔特、伯恩海姆、夏科特和让内等人的影响,回国不久便开始了催眠诱导分离的研究工作。后来他以《分裂的人格》一书而成名,并于1906年创办了《变态心理学》杂志,成了该杂志的第一位编辑。

潜意识的作用

希格蒙特·弗洛伊德(1856—1939)于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85年来到法国,跟随吉恩·夏科特学习催眠。吉恩·夏科特的方法和理论给了弗洛伊德很大的启示,后来他又于1889和希波莱特·伯恩海姆合作进一步的在工作中使用催眠。他认为催眠可以使人们的潜意识表现出来,从而可以用来治疗神经症状。1895年弗洛伊德与奥地利生理学家约塞夫·布罗伊尔(1842—1925)医生共同发表了心理分析学的第一份案例报告——安娜·欧案例。安娜·欧(化名)是布罗伊尔治疗过的歇斯底里症患者,在对她的治疗中布罗伊尔医生使用了催眠治疗。由于这个案例在心理治疗史上的特殊地位,我们在这里要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做一下简述。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案例节选

安娜·欧(化名1859—1936)的父母都出生于名门望族,在当地很有影响,其兄长也是有名望的绅士。她本人是在维也纳上流社会中长大,受到过很好的教育,精通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按照布罗伊尔医生的描述她的成长期健康状况一直很好,并无神经症的迹象。她的性格坚强,有时略显固执,情绪上总是有些轻微的夸张,时而有些高涨,时而又有些忧郁。

1880年,21岁的安娜·欧在照顾患胸膜脓肿的父亲时,出现了厌食、睡眠紊乱、肌肉无力、右臂麻痹等症状。在父亲去世后病情加重,出现了昏迷、幻觉和饮食障碍,并且有强烈的自杀冲动。布罗伊尔医生在为她进行治疗时发现,如果进行催眠后,她能讲述出所发生的幻觉,就会有几个小时显得平静而快乐,并且能够坐下来写字或者画画。

安娜·欧在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里,即使是干渴的难以忍受也无法喝水。布罗伊尔医生在催眠状态下追踪他为什么不能喝水,安娜·欧在催眠状态下,恢复了对往事的记忆,并且讲述了自己童年时,如何走进她不喜欢的女家庭教师的房间,看见她的狗从玻璃杯内喝水,引起了她的厌恶,但由于受尊敬师长的传统影响,只好压抑了下来。她在催眠中尽量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此后她不能喝水的症状才得以消除。在治疗中安娜·欧重新体验了以往的创伤性事件和相应的情感过程,症状由此而得以消除。

布罗伊尔医生后来的治疗中用类似的办法消除了她的另一些症状,并且控制了她的病情。最终安娜·欧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里治愈了疾病,并且走向了一条事业成功之路,最后还成为了一个长期保护“濒危少女”运动的领袖。

从安娜·欧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对于某些症状来说,是可以使用在催眠状态下交谈的方法进行治疗的。约塞夫·布罗伊尔医生所使用的就是弗洛伊德后来对他的病人实施催眠时所用的“催眠宣泄”法 。正是催眠为希格蒙特·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提供了重要途径,以此为基石他后来为人类贡献了精神分析这一伟大的理论体系。同时,希格蒙特·弗洛伊德在发展自己的精神分析体系时,发现了一些施行催眠治疗时所遭遇的困难,例如:无法随时催眠每一位患者,不能随心所欲催眠患者至理想的催眠深度,有时疗效并不稳固等问题,所以他于1926年后逐渐放弃了对催眠术的探索,而代之以自由联想。可是在自由联想这个方法中,仍依稀带有催眠的影子。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精神分析师与医生对催眠的逐渐淡漠,使催眠的发展遭受了打击,有关催眠的科学性论文,一度从每年的数以千计下降到几十篇。但是,也正是由于希格蒙特·弗洛伊德放弃催眠所引发的催眠使用的低潮,才促使了催眠操作方法的改革,当催眠治疗再一次复兴时其操作模式已经大为改观。

皮埃尔·珍妮特(1859—1947)是吉恩·夏科特的得意门生,她后来接任吉恩·夏科特担任萨而皮特里大学的神经系主任。她认为在催眠状态下人们随意识的控制力逐渐下降,潜意识逐渐的表现出来。她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理论上描述了催眠的性质,并且也与格蒙特·弗洛伊德同样关注到了潜意识的重要作用。

新的热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的军人们因为不同的精神创伤,而深受其苦很多人出现了肌肉痉挛和睡眠障碍。于是催眠被用来成功的治疗军人们的神经官能症,同时也为催眠开启了新的热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更多的人们把催眠当成短期治疗的方式,用于战争中精神受创的病人的康复工作。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克拉克·赫尔(1884—1952)是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研究催眠的著名心理学家。他在1933年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催眠与暗示的实验研究》。在书中他大量介绍了许多研究催眠的科学方法,可以说正是由于愈来愈多的科学实证的出现,才使催眠越来越为正统的科学界所接受和承认。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米尔顿·艾瑞克森(1901—1980)教授是催眠的历史上不得不提及的人物,他在自身小儿麻痹的康复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催眠的效果,后来他又发展出很多应用催眠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米尔顿·艾瑞克森是最富于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心理治疗大师,在下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

案例节选

米尔顿·艾瑞克森医生与他的朋友在一家餐馆中用餐,在用餐过程中他发现在邻桌与父亲一起用餐的孩子不敢看别人的目光。多年的临床经验使米尔顿·艾瑞克森准确的判断出了这个孩子的心理障碍,于是他开始通过模仿孩子的动作来与孩子建立关系。当孩子躲在桌子后面偷偷看向米尔顿·艾瑞克森的餐桌时,他也以同样的姿势看向孩子与父亲的餐桌;当孩子用手蒙着眼睛,透过手指缝隙偷看艾瑞克森时,他也学着孩子的样子透过手指缝隙偷看孩子。这样过了大约半个多小时后,奇迹发生了,当孩子的父亲用餐完毕一起离开餐馆时,孩子主动走向了米尔顿·艾瑞克森的餐桌,平生第一次向一个陌生人说出了“你好”。

米尔顿·艾瑞克森本人天生色盲,不能辨识音调,阅读也很困难,但是他先以极大的毅力取得了心理学及医学学位,后来又成为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在他五十几年的从业生涯中,他以极大的爱心、敏锐的洞察力、天才的创造力、协助无数人走出了困扰。也正是他引发了克拉克·赫尔等心理学家对催眠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用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方法研究催眠。他一生中发表过一百四十多篇与催眠有关的学术论文,并于1957年创立了美国临床催眠学会并当选为首任主席。后来他最终成功的使催眠被正统医学界接受,并以其无可替代的贡献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

美国心理学家欧内斯特·希尔嘉德(1904—2001)教授根据观察实验,在1965 年编成类似心理测验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他提出意识分离理论解释催眠现象,认为催眠后被催眠者之所以接受催眠师的暗示,乃是由于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后意识分离所致。他于1972 年当选美国试验心理学会主席,1973 年当选国际催眠学会主席。并以其杰出的贡献于1980 年获国际催眠学会富兰克林金质奖章,于1984 年获美国科学院科学贡献奖,于1993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科学催眠研究杰出贡献奖章。

美国精神病学家马丁·奥恩(1959)教授是宾夕法尼亚医院研究所实验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他对催眠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区别真假催眠行为的研究方面,以及在催眠术的法学应用方面。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历经无数先贤们的努力,英国医学会首先于1955年作为官方承认了催眠疗法的合法地位;几年后,美国医学会以及美国心理学会也于1958年做出了同样的决定。纵观整个催眠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数的人们始终在为争取催眠被整个科学界所承认而不懈的努力着。正是前人在催眠的研究及应用领域上辛勤的耕耘,才使催眠的科学原理越来越清晰,使催眠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心理调整技术必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福州站 f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