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谦,孔令谦讲师,孔令谦联系方式,孔令谦培训师-【讲师网】
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孔令谦:论孔医堂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合德 仁立 尚道 容新
2016-01-20 5064
论孔医堂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合德 仁立 尚道 容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 翟志光 李志更
 
孔医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机构,文化建设与核心精神是支撑孔医堂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孔医堂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总结凝炼,以更好地促进传承,是我们的文化责任,也是社会责任。
合德:道法自然,天人合德。
合德犹同德。 汉王充 《论衡·谴告》:“天人同道,大人与天合德。” 唐黄滔《御试良弓献问赋》:“乾坤与之而合德,夷夏有之而一贯。”也指符合道德,合乎道德。
中医之道与自然之道合德。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医学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以道为本,兼容百家,执形而上之道,用形而下之术,术可变而道终不变,始终遵循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基本法则,坚持不懈地研究人类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规律的结果。中医学生生之道与自然大道合德。
中医之人与中医之道合德。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肖纲《劝医论》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中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人参两间,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计焉?”历代贤哲大医都反复强调了作为一名医者,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与此同时,他们还特别提出,要对所有的人予以关爱和尊重,“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表现了“普同一等、同仁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阐述了诚心救人,重视医德,医德为先,
中医之人与中医大道合德。
中医之事与中医之道合德。中医不仅是所谓“应用科学”,更是生命之道与自然之道,也是文化艺术与社会之道。中医理论的形成、凝练与完善,遵循中医大道,中医的现代发展,也必然离不开中华医道。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医”都不能离开中医之道。现代中医研究,若不明中国文化,不懂中国道学,不解《黄帝内经》,则是自行断绝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活水源头。因为,包括中国道学、中医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贯通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千古命脉之所在。中医学只有知道从何处来,才能知道往何处去。
    仁立:仁善立业,自觉自信。
仁善立业。在我国古代,名医大家们首先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即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也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其次,他们还将医生良好的德性称为“仁心”,鼓励、鞭策医者以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善待患者、博爱群生。如明代医家龚廷贤《医家十要》的“第一要”便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也认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隋,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由此可见,“仁心”、“仁人”、“仁术”是中医传统医德仁学内涵的三大要素,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论及中华民族需要文化自觉的问题。所谓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本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思想内涵、现代价值、未来走向。中医理论根植于中医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医理论的思维方式。中医理论的原创思维,才是中医临床实践取得疗效的灵魂所在。研究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对待过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如何创造未来的问题。中医文化自觉,是树立中医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文化自信。清末以后开始的维新运动,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代中医研究,不仅要重视对中医理论的微观探索、指标检测、客观实证,也要重视中医学术思想赖以产生的土壤,重视中医学理论的思维方式。如非道法自然、道法中医,而是道法西方、效法西医,则非耕作中医自己之田。我们这一代人责任重大,只有在中医学的文化自觉过程中,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坚持文化立场,不断自立自强,才能做好中医传承。
尚道:尚道明理,传承薪火。
尚道明理。尚道,是崇尚自然之道,崇尚中医大道,崇尚中医学生生之道,明理,即阐明自然之理,阐明中医理论。尚道,是中庸之道!既不偏左,也不偏右,是在一大局面中求其和。
传承薪火。传承是中医永恒的主题,师承教育是古代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中医传承崇尚古代医家所发中医之理,尊古而不拟古,发皇古义,薪火永传。
《黄帝内经》本身就是通过黄帝向其天师岐伯等问答的纪录,通过师生的问难答疑,把中医理论问题、临床问题阐述得系统完整。张仲景从医也是师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后来名过其师。汉唐以来,名医辈出,他们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依靠师承的形式,师徒相传,从而使中医学术流派纷呈。
金元四大家中,李杲上承张元素,下传王好古、罗天益。朱丹溪为了学医,曾云游四方,渡浙江,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都没有访到名师,后来他听说杭州罗知梯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又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就慕名前往拜师,但罗知佛性情孤傲,以致朱丹溪往返十余次都没有见到他,朱丹溪求师心切,“乃逐日拱立门下,大风雨不少易”,终于感动罗知梯,收为弟子,“尽授以刘李张诸书”,朱丹溪成为金元医家中集大成者,创立“滋阴派”,享誉海内外。当代名医程门雪、秦伯未、黄文东皆新承于丁甘仁之门,师徒传授是历史上中医教育的主要途径。传承不仅是中医教育传接的主要方式,在传承过程中的再认识也是中医创新的主要源泉。
回头来看,中医在几千年的传承直到现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中医本源的宝藏,如疾病概念认知上的错位、偏方验方的失传、中医古籍的流失、各家经验的绝迹等。临床疗效确切的验方,背后一定有其理论基础,传承对于理论的挖掘和创新意义重大。广义的传承也包含了发掘和弥补原本知识的意思。
传承也是在广大(基层)中尽精微,符合“致广大而尽精微”,接下来则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何谓中庸?简单、朴实、易懂、在人心里安顿下来。
孔医堂继承北平国医学院的办学传统,在曲阜中医药学校开办“孔伯华中医传承班”,旨在新时期培养纯正的中医,传承中华医道。
容新:兼容并包,融汇新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和纳新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正是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新观点,从而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是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没有包容的姿态,没有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胸怀,难以汇成如此宏大的理论体系。可谓无一阶段不是与时俱进,无一时期不是包容纳新。
勤求古训,融会新知,博极医源,格物明理,向来是中医大家追求的境界。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由此可见张仲景不仅继承汉代以前医学精华及伊尹汤液经所载方,对当时各家众方也广为采纳。
近代章次公则反对盲从,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和“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的主张,研索中医、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疗效,其创新精神,更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现代医学传入中国百年,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体结构生理病理,但这些元素与中医的包容纳新并行不悖,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正是中医利用新理论新知识纳新归真的良好契机。
为了促进近代名家临床经验总结,孔医堂先后成立了孔伯华名家研究室、陈慎吾名家研究室、孔嗣伯名医传承工作站、陈大启基层老中医工作室等传承机构,保护和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护佑人类健康
八十六年前,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孔伯华联合开办北平国医学院,百年树人,培养了数百名中医栋梁,为中医传承和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孔医堂禀承合德、仁立、尚道、容新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医,发展中医,为中医现代化、时尚化、国际化做出新贡献。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福州站 f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