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鲍鹏山讲师,鲍鹏山联系方式,鲍鹏山培训师-【讲师网】
鲍鹏山 2022年度中国100强讲师
百家讲坛特邀嘉宾
49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鲍鹏山:鲍鹏山说诸子———孔子篇
2016-01-20 1137
■ 还原真实的孔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开创了私学先驱,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55岁周游列国,被尊崇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史记·孔子世家》中,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意即:《诗》上有言道:“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达不到这个境地,但心中总是向往着他。我读了孔子的书,想见得到他为人的伟大。到鲁去的时候,参观了仲尼的庙堂,以及他遗留下来的车、服、礼器,那些读书的学生,都还按时到孔子的旧家来演习礼仪。我由衷敬仰、徘徊留恋地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贤人很多,活着时都很荣耀,死了却什么也没有了。孔子仅是一个平民,学问家世传了十几代,学者们都崇仰他。从天子王侯以下,凡是研讨六经道艺的人,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啊!   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的时代,孔子已经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000多年后,全世界依然在传诵孔子的精神和学问。   是历史加诸于孔子的光环也好,政治为他涂抹的色彩也罢,时光荏苒,孔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或一个圣人,而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的文化传承。   ■ 孔子之学的三重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之学的第一个层次   ———技艺:谋生技能   《史记·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孔子的家世生平。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祖先是宋国人,父亲叔梁纥,母亲是颜氏的女儿,由于父母年纪相差太大不合当时的礼仪是为“野合”,他们向尼丘祈祷而生孔子,所以取名叫丘,孔子上有一残疾的兄长,所以字仲尼。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服母丧时,鲁国三桓季氏宴请士人,孔子前往,却被季氏门人阳虎斥退,丧失了“士”的身份。   《史记·孔子世家》写到孔子贫且贱;《论语·子罕》中,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这些技艺对君子来说算多吗?一点也不多。”   孔子为什么也会干粗活呢?鲍鹏山教授详细解释了周朝时的政治结构: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世袭,而士却要凭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出仕获得社会职位,“士之子恒为士”,否则为庶。   孔子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不“多能鄙事”何以养身?   孔子之学的第二个层次   ———知识:谋仕之学   孔子19岁由鲁去到祖先之邦的宋国,20岁时又回到鲁国,适逢孔子的儿子降生,鲁昭公派人送去了一条鲤鱼,由此,孔子不仅为唯一的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鲁昭公也以这样的方式恢复了孔子“士”的身份,并认可孔子的学识六艺,孔子开始入仕为官。孔子做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开始参与国家祭祀。“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孔子治政的声名也远播诸国,即便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各国国君也是礼遇有加,甚而招致权臣的忌惮。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子,其势危齐。”……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   孔子是否是个“官迷”,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因为很多教科书上都写着孔子仕途坎坷,周游列国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实际上,通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仕途不仅不坎坷,而且算的上通达。孔子在鲁国最高做到主管司法的大司寇。曾一句话褫夺了孔子“士”的身份的阳虎后来成为鲁国权臣,为了劝说孔子出仕,曾与孔子对话———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用14年的时间奔波于春秋诸国,寻觅着治世之道。孔子曰:“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   孔子之学的最高层次   ———大学:谋道之学   当然,此“大学”非彼大学。   孔子周游列国固然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理想却绝不是为官,而是“谋道”。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商周时的“道”是“王道”;春秋时的“道”是“霸道”,而孔子理想中的“道”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三十而立。孔子在30岁的时候开始兴办私学,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教师,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记载孔子与弟子言行的《论语》像血液一样渗透进中国人的生活。   自己就是教师的鲍鹏山对“师”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长期以来大家对“师”的理解有误。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为师也。”大家普遍熟悉的解释是“温习已学的知识,努力撷取新的知识,就可以为人师了”。鲍鹏山教授却认为“温故而知新”还有一解: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的不仅是“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知识,更应在学生有困惑时,传授“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是为传“道”。   三十而立。孔子立的是价值观,树的是精神世界。   《论语》全篇讲的是弟子问学于孔子,弟子问的全是价值观的问题,孔子传道授业解惑也都是围绕“价值观”的问题———什么是理想的人和人生,什么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很多人以为,孔子是儒家的始作俑者,但在孔子之前,中国已经有“儒”,但那时的儒更近似于术士,社会地位低,口碑也不好———“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孔子改变了儒的外在———“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也颠覆了儒的内核———使儒“志于仁、志于学、志于道”,最终成为儒的立人之道。孔子也为“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者。”   鲍鹏山教授认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源头和力量,追溯而上、万流归宗都是孔子。所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文化大革命曾以“批林批孔”打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现下国学经典的兴盛,也是中国人在重新捡拾自己的脊梁。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福州站 f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