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军,赵国军讲师,赵国军联系方式,赵国军培训师-【讲师网】
薪酬绩效实战落地专家,著有《薪酬设计与绩效考核全案》
49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赵国军:那些聪明而优秀的人,他们的思考模式是怎么样的? 
2017-05-18 2385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见到许多「聪明」的人。


他们有的记忆力超群,有的思维敏捷,有的理解力出色,有的充满天马行空的创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许是学霸,也许是圈子里的意见领袖,也许是团队的业务骨干。总而言之,总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那么,这些人之间,有没有存在一些共性呢?


或者说,他们跟更多「没有那么闪耀」的普通人相比,差别在哪里呢?


还是先开宗明义,抛出本文的观点:


所谓的「聪明」,实质就是识别、分析、提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跟天赋的智力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可以通过锻炼习得的技能。





面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聪明人能比普通人看得更深些?


只是因为他对于这个事件,掌握的信息比普通人更多,经历过的经验更多;并且在足够多的客观资讯和主观感受上面,加了一些总结归纳而已。

为什么聪明人想到的解决方法可以比普通人更多?

只是因为他考虑过类似的问题,也了解过这些不同的方法,甚至对比过他们的优劣点。这样,一旦问题发生时,他就可以迅速作出反应。

为什么聪明人能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及应对的方式?

只是因为他经历过足够多的思考,将思考内化成一种积累和习惯。从而,当面对任何抉择时,都能迅速调动自己的积累来使用。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文章,总是会令你觉得无可挑剔,甚至想找毛病都找不出来,无论你想到什么,他已经在文章里面替你回答了。


是他天生比较聪明么?其实不是的,他跟我说过,他在写作时,每写一句话,都会反问自己一句:
「为什么非要是这样?这样行不行呢?这样呢?」


也就是说,他每阐述一个观点,甚至每用一个词,都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自己挑刺,然后,再根据挑刺的内容,逐步将文章完善。这样,你能够想到的问题,他已经事先想过并解答了,自然就显得无可挑剔了。

简而言之,这些特性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两点:刻意练习,以及反复思考





如果把每个人的思维,看成是由许许多多个概念相关联组成的网络。那么,聪明人的「概念网络」中,不但内容比常人更多,每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连结也更丰富,并且提取一个概念所需要的时间也更短。

普通人平均每个概念跟其他3个概念连结,聪明人可能是5个,因此针对同一个概念,他能够联想到的内容更多。


普通人平均提取一个概念需要10毫秒,聪明人可能只需要5毫秒,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以及相同的工作记忆内),聪明人进行提取-加工的概念数量,远远比普通人要多,亦即他的思维速度更快,思维深度更深。

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因为,对于聪明人来说,他们刻意练习过「提取」。一个概念,你「提取」的次数越多,你透过它能联想到的东西也就越多,同时,你「提取」它的速度也就越快。

打一个比方:常人的思维,是圆柱体状,概念杂乱无章地漂浮在里面,越往上,越容易被提取,而沉淀在底部的概念,要么被遗忘,要么得不到利用。


而聪明人的思维,是倒立的圆锥状,一方面,沉淀在底部的概念更少;另一方面,对于底部的概念,在顶部都有相对应的「钩子」,就好比做了索引,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轻易获取到。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


这是因为,信息从接触到储存,需要一个编码-记忆的过程。这个过程,我称为「内化」。


举个例子。

有一种方法,叫做记忆宫殿,说的是:将你熟悉的空间编码,记录每一个位置,然后将想记住的事物放在各个位置上,这样,就通过熟悉的空间环境和路线,为这些没有关联的事物建立了联系,方便记忆。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接触到的新信息,通过跟旧的、熟悉的信息建立联系,将它们装进你的知识体系里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信息的利用率,其实是极低的。我们不会去进行主动的理解、记忆和提取,而只是惊鸿一瞥,过后便把它忘掉,只留下残存的一点点印象。


但是聪明人不会这样,他们会将获取到的新信息,跟旧的信息建立联系,并将它们放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找到合适的位置。


这就是内化。


建立的联系越丰富,越牢固,它就越不容易忘掉。

这就是聪明人思维方式的本质:
对于一切新事物,不满足于「知道」,而是会去深入思考。

思考得越深入,与这个新概念的连结就越多、越牢固,它就越能在你的思维里扎根。


同时,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提取」的过程。提取得越多的概念,会被大脑安排更高的优先级,更容易被提取。对一个概念的思考,会同时提升它自身,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概念的优先级。也就同时提高了这部分概念的利用率。

那么,这种深入思考,具体来说,是思考什么呢?





1. 不满足于表象,多问几个为什么。


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本质上都是彼此联系的。对于一个事物,当你去探寻它的本质时,你会发现,它的背后都可以用某些特定的规律和原理来解释。


这些规律和原理,可能来自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它们跟人的思维模式绑定,从宏观和底层的角度指导一切现象。


而不断发问和找出答案的过程,就是逐步将现象和这些原理建立联系,从而构筑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只有这样,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才能被我们牢牢记住。



2. 不满足于在框架内考虑问题,而是先考虑「框架」。


在日常工作中,给你一个方案模板,再给你需求,普通人思考的,可能就是:我要找什么样的内容来填充这个模板,诸如此类。


但聪明人可能会想,这个模板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它的结构是否合理?它是否是最符合这个需求的模式?这里面能否有什么可以优化的空间?

对于一个观点,普通人可能会直接考虑这个观点的对错,但聪明人可能会先考虑:这个观点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是否涉及立场、利益、大众常识?是否以果推因?等等。

当你开始着手解决问题时,其实就相当于接受了问题的框架。


而用不同的框架呈现问题本身,得到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比如,如果问你「2017年一线城市的房价会在什么时候开始下降?」当你进行思考时,其实就已经默认了一点:2017年一线城市房价可能会下降。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知乎上有一句名言:先问是不是,再问对不对。很多人不以为然,但绝大多数时候,它确实是成立的。因为我们出于偏见、狭窄视野、立场等因素,问出来的问题,「纳入思考的问题」,往往很可能是不全面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的结果必然也是不全面的。



3. 不满足于单一路径,而是寻找多种路径的解释和应用。


对于一个问题,当建立起一套自洽的解释和解决方案之后,普通人可能就会满足于现状,将这套解决方案视为标准答案。


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路径依赖。


显而易见,路径依赖是最省力的方式。对于一条熟悉的路径,我们已知的信息最多,风险最小,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小;而更换其他路径的话,我们需要花更多成本去尝试,获得的短期收益往往是更低的。


但是,使用其他路径的过程,就是激活我们大脑中不同区域的过程。一方面,它可以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激活那部分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联系」,它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达到更加全面的层级。


所以,聪明人不会放弃思考,他们永远会想:是不是只能这样做?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有没有别的方式?


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在进行「刻意练习」的过程。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福州站 f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