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天中午,我与老乡逛街,走到一路口天桥处,突然看见前面围了一群人,觉得好奇,便上前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拿着碗向路人讨钱,穿着破烂,见他一副可怜的样子,我便劝老乡说,走咱俩上前给那小子捐点钱。谁知老乡一反常态,我恨不得揍他两个耳光,这么年纪轻轻的,又不缺胳膊少腿,凭什么给他捐钱。他的话让我很惊奇。
回到家后,我一直对他不解,他是陕北人很热心的,今天怎么了。难道施贫救困有错吗?
是我错了吗。
这个问题久久不得其解。以后我听了一个小小的故事,才终于想通了。是位教授讲课时穿插的。说的是有位年轻人,有一次参加一个旅游团队去旅游,回家时,自己的路费带少了,走了半路还差10的路费。他很焦急,没办法就硬着头皮向邻座的老乡说,喂,老兄帮个忙,出来带的钱少了,离家还有段距离,你能借我10快钱,就十元。老乡一看,大家出来一趟也不容易,就爽快的给他10元钱。回到家后,他很感激,准备给老乡还钱。可是忘了要老乡的电话和地址,没办法还。这下,他可庆幸了,这不怪我,是上苍不让我还。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年轻人和一位同事一起出差,到了个好地方准备给家里买些东西,钱又带少了便向同事借了10元钱,这次他理直气壮,因为同事吗,关系也不错。回到公司后,第二天因自己身上没有零钱所以没有及时还上。凑巧,第三天同事又出差,这一去可是一个多月。等同事回来后,相互见面了,同事一直没有提及借钱的事,他本想还,但想到上次那10元钱得的那么容易,也没人怪他,这次就打马虎眼,同事不提不还。就这样他又得到了10钱。……渐渐的他发现这真是天下掉下来的馅饼,张张嘴就能得到钱,比打工轻松多了。有了这样的思想,这位年轻人渐渐养成了可怕的恶习—“好吃懒做”。后来单位效益不好,下岗了,年轻时又没学到什么技术,一无所长,又有了那样的恶习,最后,索性不顾什么脸面(因为他早在以前就养成那种借钱白借的厚脸皮),干起讨饭讨钱的事来,因为他知道那不要什么成本,善良的人又那么多,还觉得那是一种美差。
我听了这个故事后,对老乡的不解,豁然明朗了。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流浪汉,损害他的不是社会、政府,更不是别人,是他的思想,是他对自我的认定。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个性,个性决定未来。一个人如果认定自己是流浪汉,他一辈子也只会做流浪汉的事,他身体发挥出来的就是他认定流浪汉的天赋;一个人如果认定自己是个笨蛋,是个窝囊废,那么他就不可能发挥出实有潜能;一个人成就自己的关键在于对自己的认定是否正确,如果认定错了,那种错误的认定必将严重影响和困扰自己的一生,就像我和老乡见到的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