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IPD的核心思想、方法论以及与此对应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也进行了匹配,组织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只需拷贝成功企业的组织结构、流程、制度和模板,招募合格员工填充部门和岗位,按照流程工作就可以复制成功。很多企业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套科学、量化的考核机制对研发工作进行精确衡量,据此考核研发人员,考核结果与薪酬直接挂钩,以确保结果的客观公正。
遗憾的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制度往往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愿望和结果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企业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其实是奉献关系,虽然现在一说起奉献,许多人似乎挺反感,但静下心来想想,如果企业里没有一群人默默奉献,哪来的利润和持续地成长呢?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一个企业,只要有三名以上的员工,就自然分化为左中右三类人:奉献者、自食其力者、偷懒者。在任何一家企业,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敬业、享受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而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
员工在说公平公正时,其实他内心是有一个潜在的计算公式:
我获得/我付出=他人获得/他人付出
说到底,这是一个内心的对比过程,他在算计自己的付出“值不值”,如果“值了”,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如果觉得“不值”,高管厚禄也毫无意义。
而做绩效考核,就是要想方设法通过种种有效手段,帮助我们的各级管理干部练就孙悟空的一双火眼精金,把“奉献者”从芸芸大众中识别出来,然后给予他们让人惊艳的物质待遇和辉煌可期的职业前景。
当“不让奉献者吃亏”不再沦为一句空话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似乎一夜间“春风吹绿了大地”,每位员工都在被悄悄唤醒,将自己尊敬羡慕的眼光投向奉献者,并自觉不自觉地从行动中向奉献者看齐:他们表现得更快乐、更享受工作、更关注好的工作成果。
当这种蒸蒸日上的风气在企业形成强大气场时,偷懒者便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后路无非两种:如果不改变,必然被环境所淘汰抛弃;如果还想留在企业,改变是唯一选择。
企业每个人都争前恐后向奉献者学习,你认为这个企业还需要想破头皮去激励他的员工吗?企业被一种强大的向上的力量所牵引,一个欣欣向荣的企业自然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程学友
微信公众号:kyj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