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节并不是游崂山的最佳季节,但是春夏秋崂山游人太多,偏是冬季人少,人少处幽静,则幽静方能细加体会,或冬季的崂山偏有意味也未可知。这样想着就一路驱车到老君峰下,在太清宫石牌坊前停下,就见此处三面环山,南向大海,的确安详。这时候海上有灰亮的日头,透过萧疏的树木望过去,太清湾里的海水也是灰亮,更亮地反射着银色的日光。总之,一切都是灰色调的,灰到了底。再加上灰褐色的树木,灰白色的山石,适合于水墨和皴法,是不加色的国画了。
说是全真道教的天下第二丛林,但是我对道教并无甚研究。游人也无,从三官殿正门进入,男导游就开始滔滔不绝,把太清宫,钟鼓楼,元君,元辰等等历史与建筑一一道来。什么太清宫于西汉建元元年由张廉夫创建,原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庵,后改称太清宫。什么唐天佑元年,道士李哲玄与张道冲等人施建三皇庵。什么金章宗明昌六年名道邱处机曾在太清宫讲道传玄,弘扬教理
教义。看着太清宫逶迤山坳,我想的是自然与宗教的关系,原是禅修之地总在风水佳好之地,选址之人,云游四方,想来对自然是有感悟和比较的,十方道众在此好地相聚研道清修,讲的是与自然和谐。这也就是大道自然,或者说道法自然。
太清宫自然环境之好,也可以从庭院里生长的树木看出。想来在春夏秋三季更是郁郁葱葱地茂盛吧?我一个学生,前年夏天独自游走崂山,回去曾经写了一篇《崂山记》,其中描写崂山的清凉和幽静,也阐释悟到的中国山水观细微之处。太清宫的树杂,有松柏,有翠竹,有古银杏树,树龄都在几百年之上,大约每代人观之,都会凭生出无限感慨吧。有明代山茶花,因此引发了蒲松龄的灵感而写出《绛雪》,故事情节多少有些旖旎,或者可以做新的解读。自然也是想象的源泉,山茶在这个季节开出了红的花朵,十分触目。有唐代的龙头榆,斜斜地弯曲着生长,宛若游龙,因此得名。最奇异是汉代的柏树上长有凌宵、刺楸,三树合一,乃是绝无仅有的奇观。据说奇花异卉达八十余种。走到院墙角,还有黄色的腊梅开放,嗅之清香悠悠。
所以,比起庭院的古木,道观本身倒成为其次了。三官殿供奉的是尧舜禹三位天地水官,依然是自然崇拜,经导游与看殿道士商量,乃允许我进殿参观,细细端详殿内雕像,大约都是近年所塑,色彩鲜艳,雕像周身设置有粉紫色灯光,照得雕像也是神秘幻化。随后参观三清殿。正殿供奉着三清尊神。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所以这三神也是最高尊神。道德经中的三生万物之三,也演化为道教的洪元浑元太初三个世纪,道无处不在,人格化之后就为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神,道教对世俗化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现在还使用的道理一词和人们通常会说的你知道吗看出。两个配殿各供奉东华帝君和西王母。三清宫右拐,则是不大的关岳庙,供奉忠义之神,也使道教更加民间化。
而旁边的一堵粉墙则就是传说的崂山道士穿墙之处,文学演绎出的名胜,通常不为我在意。因此呵呵一笑离去。蒲松龄有八篇文字和崂山有关,幽居之时,托体古木花草,也可附会出无数瑰异的故事,蒲松龄的可爱,就在于此。看过神水泉,就走到三皇殿。中间的伏羲天皇手捧太极图,旁边是地皇神农和人皇轩辕。两侧供奉的是古代十大名医,承蒙允诺,一个人走进殿内细细观看。三皇殿外旁边墙上,导游特地指给我看,是成吉思汗皇敕给邱处机的护教碑文,用玻璃护着。一路漫步着,听导游很有兴致地解说,和众人也谈到道教的始祖老子,谈到《道德经》的精义之处,也谈到张三丰和邱处机,谈佛教的兴起和道教的衰微,就走出了太清宫,和导游告别,上车离开。